Biflation既通脹又通縮

次按危機爆發後,美國出現了一種可稱之為Biflation的現象——同時既有inflation又有deflation。其表現出來的特色是:資產價格回落,但原材料(包括能源)及生活用品的價格卻上升。弄到聯儲局也不知道,應該減息好,還是加息好。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過去的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裡,美國的信貸過度寬鬆,美國人無論是想買樓或是想作其他方面的投資,都有源源不絕的資金供應,弄到資產價格不斷膨脹,有物業及有股票在手的人都認為自己發了達。
 
本來,在財富效應下,人們會增加消費,推動物價上升。但由於中國的生產力不斷改善,廉價的生活必需品源源不絕地供應世界,令物價在這種環境下也升不起來。
 
次按危機爆發之後,信貸收縮,資產價格,尤其是金融資產的價格,急劇下降。某些與次按有關連的衍生工具,更跌到一錢不值,累到有些投資銀行差點要倒閉。
 
面對這種情況,聯儲局不得不出手相救,又減息、又注資,但至今未見有效地制止信貸收縮。看來由資產價格回落所引起的惡性循環今後還會繼續。
 
本來,在這種環境下,物價理應同時回落才對。然而,美國卻繼續亂發鈔票鼓勵借貸,令世人對美元大失信心,美元因而大幅貶值,以至美國的進口產品都價格飛升,輸入性的通脹將長期揮之不去。
 
美元貶值,原應有利於美國的出口,但美國人習慣了先使未來錢,卻不事生產,以至出口少,入口多,美元貶值所帶來的好處不多。可以預期,凡是美國自己沒有的,需要進口的,今後都得加價。
 
過去,美國尚可以透過印鈔票與發債券,用外國的資金買外國的貨品,供美國人享用;但現在美元不吃香了,美國人想長期這樣混日子已不成了。今後必須改變作風,腳踏實地,多工作,少花費,以自己的積累去償還自己的欠債。
 
這將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為了促使美國人不得不這樣做,只有靠Biflation的出現。即是說,美國人手上的資產,還需要進一步蒸發;美國人要感到自己真的窮了,才肯馬死落地行,努力去工作。另一方面,美國的物價還得進一步上升,令美國人買不起,他們才肯省吃儉用,改變生活習慣。因應美國的情況可能出現這麼重大的變化,投資者必須重新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譬如:減持美元資產,改持原材料豐富且出口有順差的國家的貨幣;持現金好過持債券,因為美息有機會掉頭向上;在股票投資上則宜採取守勢,只宜買公用股、資源股、環保股、醫藥股等;如果想保險,還可以買點實金。
(轉載自2008年4月21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