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報還拖著幹甚麼

成報曾經是香港一份銷量排頭一二名的報紙,走的是通俗路線,讀者主要是社會的基層。我年輕的時期,父親就每天都買成報,我也因此成了它的長期讀者,對它有一定的感情。
 
自從東方日報出現後,成報在基層的讀者很多都被東方搶去,逐漸失去了領先的優勢。到蘋果出現後,成報更出現跟不上潮流,難再適應新競爭環境的現象。原有的主辦者意識到再撐下去也不易扭轉局面,於是急流勇退,賣盤套現,希望讓有魄力、有創意的新人,可以為成報帶來新生命。
 
然而,成報在幾經轉手之後,依然逃不出走向沒落的命運。近年更拖欠員工薪金,不斷被告上法庭。新的主理者處事手法無賴,採用拖得就拖的政策,員工若是不採取法律行動,他就不發工資;就算剛給法官罵完,下個月他又重施故技。最近,更因拖欠強積金,差點給積金局清盤。他亦是拖到限期最後一天才去繳交,而且只交到去年十二月,今年的一樣未交。
 
今次被積金局追的金額高達420萬,起初很多人都以為主事人會籌不到錢,難逃被清盤的命運了;但到最後一刻,他卻又有門路籌到錢、過到關。
 
這種事情偶然出現一次,還可以期望員工體諒,但成報是一而再,再而三都欠薪,公司及員工之間已失去了最起碼的互信。員工一定覺得公司在「搵笨」,想佔他們便宜,這樣的公司不值得效力,有機會一定轉工。如果香港的人力市場興旺,離職的員工一定愈來愈多,肯加入成報的人只會愈來愈少,成報的命運可謂已成定局。
 
外人都不明白,為何一項不斷虧損的生意主事人還要這樣拖下去?早點結束不是可以減少虧損嗎?所以,大多數人都估計,主事人是在等賣盤,希望收回部分原先投入的資金。
 
然而,作為一項不斷在虧損的生意,等如一項負資產,要貼錢才能贖身,怎能期望賣甚麼好價錢?當年我買入利嘉閣,價錢不高,但卻要動用遠超買入價的經費,才能清還它的債務並營運至它重新達至收支平衡,前後花了近三年的時間。因此,想打救成報的白武士非有驚人的勇氣與魄力不可。
 
無疑,成報的品牌多少還有一點剩餘價值,幾十年的老字號,香港很多人都認識;若有人收購,一定會成為社會新聞,可收宣傳之效。新接手者可以不用花廣告費,就有機會向社會公告他辦報的理念與策略,一些舊讀者也會有衝動買份新成報來看看,這樣的基礎已相對比辦一全新報紙更為有利。不過,成報若是真的想賣盤的話,應快速進行,愈拖得時間長,餘下來的價值只會萎縮得愈少。
(轉載自2008年4月11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