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雪災看中國的轉變

有人說,雪災突顯中國基建的脆弱;但雪災亦展現了近年中國農村的新變化。過去,每到冬天,農民就只能留在家裡,一家大小都躲在炕上(底下生火的床),吃的是藏在地窖裡的大白菜與乾糧,根本沒有停電與交通堵塞的問題,雪災對他們的影響相對有限。即使有死人塌樓,亦因缺乏通訊,而難為外界所知。現在,很多農村都已有電力供應,手機聯網,交通運輸也比前大為方便。農民已放棄大量儲存物資過冬的習慣,故一旦停電、一旦無法與外界聯繫,就無法過正常生活。這才導致今次雪災所產生的禍害遠比過去嚴重。
 
若非近年沿海城市工業發展迅速,農村根本沒有這麼多出城打工的機會,每年春節亦無需作特別安排以方便民工回鄉過年,造成運輸系統額外的、超正常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運輸系統自然難有餘力去應付突如其來的雪災。中國的耕地稀少,根本沒有條件養活這麼多的農民。強要農民留在農村發展,只會埋沒他們改善生活的機會。文化大革命時期,不但限制農民去城市發展;還要號召城市裡的青年學生上山下鄉,以為這樣可以縮小城鄉差別,令青年人接受鍛鍊,實在不切實際。難怪這個政策無論在城市與農村都不獲支持。
 
強要青年人留在農村,只能百無聊賴,難有足夠的發展空間,所以我寧願看到他們今後有更多的機會出城打工。有人說,民工出城打工會被剝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但現實是從事工業所得的回報遠比農業高,民工在工廠裡所得的微薄工資也遠比種田的得益多。對他們來說,這種被「剝削」的機會反而是不可多得的。
 
很多農村家庭,都是藉著有成員可以出外打工,才有條件建新屋,添置新農具,改種經濟作物,及迎娶新媳婦。這幾年,中國農村的生活之所以得到改善,很大的程度是依靠出城打工的機會。
 
長遠而言,我們當然樂於看到,民工在城中的收入,足以支持把他們的家人也接到城中一起生活。全世界發達國家都有這樣的發展過程,他們的人口也是大部分生活在城市;中國耕地不足,更加難有其他選擇。
 
然而,現時中國的產品在品牌、設計、與銷售渠道方面還未建立足夠的優勢,還需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廉價勞動力。因此,出城打工、回鄉過年的生活模式還得持續一段時期。這種發展雖會不斷增加運輸系統的負荷,但亦會促進基建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增長,不用擔心基建會跟不上。最能加快基礎建設的是社會的需要,而非單靠領導人的遠見。今次雪災是對原有系統的一次重大考驗,促使它全面破舊立新,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轉載自2008年02月11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