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隧加價面面觀

西隧決定加價,除西隧股東外,相信沒有人會贊成。但政府與西隧有合約在先,故即使進行公投,取得多數民意支持,也沒法單方面改變既定合約的條款。一般意見認為:西隧去年已有六億盈利,不應再加價。但這種意見沒有考慮西隧開始時所作的投資總額以及為此而冒的風險。事實上,西隧運作初期是要虧損的,沒有理由西隧在虧損時要獨自承擔風險,到現在有條件加價時,社會卻要增設加價限制。
 
如果社會覺得上次與西隧簽的合約太寬鬆,下次有類似項目招標時,當然可預設加價限制的條款。投資者在計算風險後,若依然有興趣參與,將來當然得接受合約的約束。政府只能吃一塹,長一智,不能強要西隧接受新條件。
 
其實,即使下次有新項目要招標時,能夠預設多少限制加價的條款,亦得視乎當時社會的投資環境,如果條件訂得太苛刻,不一定可以吸引投資者。事情並不如某些議員亂放馬後炮時所說的那麼簡單。
 
若果依從這類議員的主張去行事的話,結果大部分公用事業都得由政府包辦,商界未必願意參與,那香港豈不是愈來愈似社會主義?
 
現實是由政府去做是一樣要錢的,只不過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吧了。要不車的納稅人出錢津貼車過海的隧道用家豈不是更不合理?相信大部分香港人寧願接受用者自付的原則。
 
按曾經行過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的經驗,由政府辦公用事業,成本不會比私人企業低,而效果更相差十萬九千里,早年去過大陸的人都嘗過這種滋味。可惜,近年香港人的心態好像變了,一時叫政府收回兩電,一時又叫政府收回領匯,好像社會主義真的比市場經濟有更大的優越性。
 
我曾在電台的「烽煙」節目中,聽到有人呼籲隧道公司要負起社會責任,不要在通脹重臨的時候帶頭加價。這種意見香港人以前是不會提的,因為香港人很清楚,商人的天職是賺錢;為了賺錢,他們不得不提升產品及服務質素以滿足顧客的需要。要求個別商人去為社會的整體需要作犧牲是不切實際的。高唱社會責任,只會帶來假大空的社會文化,而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現實是三條隧道即使收費不一也沒有甚麼大不了。紅隧確是塞得嚴重一些,但是換來東隧及西隧相對暢通一些;駕駛者在遇到緊急需要時,反而可以多兩個選擇。
 
若果三條隧道都一樣擠塞,駕駛者屆時想快也沒辦法。
(轉載自2008年01月09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