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可如何輸入人才

中央領導人在與特首見面時多次強調,香港若要進一步發展,必須容納更多人才。這個議題香港早已展開過討論,只是至今仍拿不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社會態度保守,存在著一定的保護主義傾向;另一個是官僚訂的門檻高,制度又複雜,能夠過關斬將的人不多。 香港人必須明白,香港若要發展成一個國際級的大都會,在金融市場上與倫敦及紐約競爭,單靠本地培養出來的人才一定是不足夠的。倫敦和紐約就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若是香港自己局限自己,一定會在競爭時處於弱勢。 新加坡一直想爭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在輸入優才方面就比香港積極。他們是「大學生便可以做新加坡人」,考核工作由認可的大學去做,政府可以省卻很多行政工夫。新加坡就是用這種簡易的方法,在過去十年間,吸納了一百多萬名具大學資格的新移民,令新加坡的人口質素大大提高。 香港雖然亦有輸入優才計劃,但由於政府受到保護主義的壓力,制度謹小慎微,繁文縟節太多,真正來港的人才很少,對我們的人口結構產生不了甚麼影響。 香港若要在這方面不輸蝕給新加坡,必須有一個比新加坡更開放、更大膽的輸入人才計劃。 把大學畢業生視作人才,其實也有它的狹隘性,很多優秀的企業家都不是大學畢業生,一個大都會若是缺乏企業家精神,沒有人勇於創業,光有大學生也沒有用。因此,我認為香港吸納人才的寬廣度,不應以大學生為限。 若果我們真是相信自由市場,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利用價格機制,凡是有企業肯出一定價錢去聘請的,就可視作為人才。那就可以把考核人才的工作交給企業去做。我相信,考核人才的能力,企業家一定比大學高強。大學只能透過考試去紙上談兵,企業卻可以在實際工作中觀察人才的表現。況且,企業若是判斷錯誤是要付出代價的,行事一定更為審慎。 政府只要訂一條界線,譬如年薪五十萬以上的職位,就可以讓企業往香港以外的地方去招聘。凡企業肯請的就給他一個臨時居留權,工作滿一定的時間之後,就可以給予永久身份證。 有些香港人可能擔心,很多好的職位會因此被外人搶去。這個其實不用擔心,因為企業是很現實的,凡可以就地取材的,企業都不假外求。香港人若是有才能,不愁企業會偏幫外人。但若是香港人的才能不足,又不給企業外求,那企業就只好遷到別處去經營。在全球化的環境下,香港人是無法逃避外來競爭的。與其把企業趕去外地經營,不如吸引外面的人才來香港與我們一起奮鬥,這樣香港人會得益更大。(轉載自2007年11月27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