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此言差矣!

現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早前認為,目前土地供應已由市場自由調節,居屋供應又少於兩萬個,而經濟增長率達百分之四;三年後,又可能出現房屋短缺,除非發展商推出大量單位,但最精明的人士均來自地產界。

曾先生所言,大有商榷餘地:

  1. 房屋供應來自多個渠道,有來自公屋、居屋,來自發展商的一手私人樓盤,來自小業主的二手私人樓盤,甚至來自國內具競爭性的樓盤。縱使居屋供應未來三年有所減少,而發展商又不大量推出樓盤,如果其他渠道供應的增加多於居屋供應的減少,香港房屋仍不會出現短缺;

  2. 曾先生暗示發展商為了托市,會有默契地不會大量推出新樓盤,這恐怕是美麗的誤會。發展商們不是鐵板一塊,各有其不同的利益及財政處境,對後市看法亦各異,財政較為緊張的,將被逼源源不絕地出貨,以紓窘困。不看好後市的,理所當然會爭先恐後地出貨。

  3. 減少居屋及土地供應當然會影響整體房屋供應,但供應不是主導房屋短缺的唯一因素,短缺與否還取決於需求。三年後的需求究竟會怎樣?影響因素相當多,難說得很。需求到時增加、保持現狀或減少,三種可能性都存在,如果需求與供應同幅度減少,或者較供應減幅更大,則房屋短缺不會出現。

曾先生位高權重,講話有重大影響力,這樣評論地產市道,很可能誘使市民對物業買賣作某種決定,萬一評論失準,市民身受其害,曾先生情何以堪?

針對認為上海發展將超越香港的評論,曾司長回應表示,上海雖然發展快,但充其量只能與台北、漢城看齊,永遠追不上香港,因為香港具備四大支柱:法治精神、廉潔政府、資訊自由及公平競爭,是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

無人可以否定四大支柱是一個城市或地區的重要發展因素,但它們只是城市或地區發展的必需條件 (nec­es­sary conditions),而非充份條件 (suf­fi­cient conditions),某些其他條件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例如人的因素,其他因素,不管怎樣重要,始終要透過人去起作用,人不成,該等因素作用會大打節扣,甚至被廢武功。

當今香港人,經過長期的驕生慣養,早就素質江河日下,慘不忍睹。四大支柱之一的廉潔政府,如只是廉潔,而不能幹,這樣的政府,要來作甚?特區的高官(其實也包括一般香港人),眼裏就只有物質因素及四大支柱,其他非物質因素,他們是看不到的。具備四大支柱,就可以永遠天下無敵,太神化了!

對於香港與上海的比較,專欄作家陶傑有鞭闢入裏的描繪:

“實際上,上海人的思想、視野、趣味,早就把弱智愚昧的特區拋在後面。特區的高官,一切只會看數據,只懂得衡量一個錢字,在數據和錢以外的價值,他們的小眼睛,是看不到的。……香港人只對他們住的那個小島有興趣,對老千商人被懸賞追捕、保安局長穿低胸裝、財政司長朗讀宋詞、梁朝偉與劉嘉玲分手、上市公司主席沒有呈報正確的學歷,這些「新聞」,會佔據特區的中文大報連綿數日。

上海的格局大,特區的心眼小,上海人胸襟國際化,特區的見識卻在本地化。上海人放眼宇宙的星宿,特區市民的眼睛卻只盯著小島女藝人的乳溝和胸圍吊帶。上海人的大腦,早就超越特區。英國人在臨撤出前十幾年,製造了一個令香港人和香港官變得愈來愈愚昧的社會環境,還令他們自以為是精英,一覺醒來,才知道自己什麼也不是,比起上海,特區已成三流城市。”

香港高官及香港人,實宜多增加幾分自知之明、幾分危機感,減少一點狂妄自大!這樣,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香港才可保不致落後太快、太遠。